2019年8225列——这个中欧班列年度开行的数据。尽管增速不再如过去迅猛,但也达到了历史新的高度。
未来的期待,应当是年度万列。以及万列数据背后,更大的发运量,和更完善的硬件网络和软件配套服务。
辞旧迎新,行业发布这个数据的时候,恐怕没有人预料到,万事开头难,而2020这个春节难上加难。
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,几乎让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。这个迫不得已的假期,来得比以往更长一些。
中欧班列和铁路货运,复苏的速度相对更快些。从欧洲发往中国的东向班列大部分已经恢复,西向班列还要稍晚一些。克服困难,箱子能装,车子能发。但中国大部分地区停滞的生产线,导致短缺的出口货源,才是限制中欧班列向西开行的最大因素。
2017年秋天欧洲铁路节点网络的崩溃,让拥堵和延误成为那时候的“常态”。中欧班列堵在了多斯特克,堵在了马拉舍维奇,堵在了中国出境口岸。
经过1年多来的努力,我们已经很少听到前方传来的拥堵焦虑。过去的2018和2019,中欧班列运营过程中,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。
当然,我们更期待,终有一天能够实时掌握班列和货物的动态,就像用手机看Vlog一样,班列“走进”我们的生活。
我们陆续读到了有关统一运单、电子信息传输共享的消息,看到了“一带一路”和中欧班列沿线国家铁路和海关部门的动作。出入境口岸、换装换轨站点、海关查验,这些关键节点的效率在提高。
过去的1年来,中欧班列的路线图里,不再只有“马拉-布列斯特”。当然,这里依然是被使用最频繁的通道,是最成熟的通道,也由于大量的班列在这里中转,车板、集装箱等储备充足,这个白俄罗斯和波兰的过境点,比其他路线相对多了许多灵活性。
我们看到中欧班列开进了里海,驶上了BTK铁路,进入了土耳其;还进军南欧,意大利米兰,时尚之都如今也有中欧班列的身影;中东欧的波兰、捷克、匈牙利,华沙、波兹南、克拉科夫、特热博瓦、布达佩斯……依旧具备相当大的潜力。
也因此看到中欧班列开始往北走,往波罗的海走。在业界呼吁1年之后,从加里宁格勒到穆克兰港,海铁联运模式开始真正改变人们的选择。
我们还在期待,中欧班列终有一天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化平台。
我们的国家,互联网技术和通讯基建发展领先全球,美国污名化华为,欧洲离不开华为,但我们终究还是需要催生更多的想象力和创意。
中欧班列的数字化平台,比起技术,更需要创意;除了创意,还需要信息与数据共享,还有更多的政策信任和国际协作。
有人说,脚踏实地,不卖梦想。的确,脚扎在土里,我们的愿景才能抵御风雨。
以认识一种新型病毒的方式,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了,中欧班列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了。
2020,我们在迷雾中,追逐光亮。